时下,天津市蓟州区罗庄子镇上白峪村“佛见喜”梨种植基地,套袋的果实挂满枝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专家们顶着38℃的高温,随果农郝卫东一起查看梨树病虫害防治情况。专家们评估结果让郝卫东心里顿时有了底。“今年天气热、雨水多,有你们这些大专家坐镇,果子的品质肯定一年比一年好。”郝卫东说,在上白峪村乡亲们眼里,南开的教授们真的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用绿色植保技术护航果农致富增收。
南开师生在罗庄子镇乡村工作站现场考察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情况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其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再出发的奋进号角。从“设计图”到“实景图”,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教育何为,高校何为?南开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去年7月29日,陕西榆林郝家桥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命题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难题,南开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智力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计划3年建设200个站点,着力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
“南开建立的工作站,不仅是解决乡村振兴实践中‘真问题’的重要平台,更要成为南开智库下沉、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阵地。”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一年来,南开大学在全国25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90余个。200支队伍近2000人次南开师生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实验室建在村屯农家,把研究成果用在广袤田野,让青春在祖国大地扎根,在“田字格”里破土拔节,以南开之智、南开之为点亮乡土中国,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赋能。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观测点
实践队员在陕西省榆林市麻黄梁镇开展访谈调研
沿着村里的主干道一路下去,平坦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的院落、水清田绿的风光……一幅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新画卷尽收眼底。从曾经“脏穷乱”的小乡村蝶变成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闯出一条“以文旅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迎新”路,被评为天津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去年暑假,南开大学与迎新村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乡村振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了专家来坐镇,我们心里就有底气。”迎新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充满信心。
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带领团队师生在迎新村开展可持续生计调研,深入全村200多户村民家中走访,全面了解村子的发展建设整体情况。
读博第一年,万紫薇就加入迎新村调研组,实地考察当地产业发展情况。“虽然调研的工作量很大,但收获满满,我们发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多项迫切需求。”万紫薇说,翔实的一手数据客观记录下迎新村飞速发展的立体图景,让智库团队有针对性凝练出可推广、可复制的“迎新”经验。
“调研结果显示,迎新村仍面临着多重生计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土地潜力,进一步完善村庄的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经济发展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徐虹说。
乡村工作站校友站长、天津市农科院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史佳林副研究员,天津农科院首席专家、原区划所所长李瑾研究员也受邀来到迎新村的乡村工作站,为农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把脉问诊”,让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迎新村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目前,双方已着手共建小站稻产品创意开发孵化基地,并决定在迎新村建立常态化观测点,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
专家教授奔赴一线,老师学生“串门走亲”,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经验”。
一年的时间里,南开大学已经围绕工作站所在村庄的基本情况、全面振兴的主要观测点、乡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案例等方面展开了第一轮基础调研,实现100%全覆盖,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领域形成若干典型案例。南开师生基于天津市静海区吕官屯工作站开发的文化振兴案例从全国197所院校的近2000支参赛队、累计万余名参赛师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特等奖。
基于乡村工作站这样的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学校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等方面,构建了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形成了由村级问卷、村支书问卷、家户问卷和案例资料收集清单在内的系列调查规范。今年暑假,南开师生面向所有站点开展第二轮全覆盖调研。除了收集相关数据外,还将有针对性地形成80余个典型案例,建设全国乡村发展的动态案例资源库和数据库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乡村工作站典型站点案例也将被收录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库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凝练经验、提供方案、探索道路。”
象牙塔里“金点子”变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去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门村落成。
一头连着高校实验室,一头连着广袤田野,南开大学的专家团队专设课题,围绕庄浪马铃薯、苹果重大病害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中药材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种植示范,农业电商发展路径等方面,持续开展实践探索,生动书写南开—庄浪“山海情”。
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较为干旱,有利于中药材中药物有效成分的积累。但由于种植模式较为落后、管理粗放,加之市场价格不稳定,村民种植收益普遍不高。作为对口帮扶高校,南开大学组织专家团赴庄浪考察,将新品种丹参引入庄浪。
南开大学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研究的新型传感器设备在庄浪丹参科技创新园安装应用
2022年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国团队培育的高抗、高含量丹参品种“NK 1号”在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如今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10亩地扩大到220亩。
“科技助农,‘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一样重要。”这是王春国常跟学生念叨的一句话。4月种植,10月底收获,在种植示范基地里,时常可以看到师生们与村民一起忙碌的身影。
现代化种植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了丹参的品质,也降低了人工成本。村里中药材种植大户韩跟虎自豪地说,“南开教授给的丹参苗,品质好,产量高,现在每亩丹参毛收入6000元左右,比起我们以前种植中药材,收益翻了不止一倍。”
南开师生团队拍摄创作《东门耕读第》,记录东门村乡村振兴过程
一颗种子孕育一条产业链,一个直播间打造助农“新中心”,一支服务队守护乡村“健康线”,一个镜头记录乡村文化建设。在庄浪乡村工作站,师生们师生的身影进进出出,他们为庄浪打造从种子、种苗到智能化种植管理和最终药材质量检测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服务“南开大学—庄浪县电商运营中心”带动农产品销售超过1000万元,成立学生医疗志愿服务队展开集中问诊和线上远程医疗服务,拍摄《东门·耕读第》《东门·春联》等影像作品,助力庄浪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庄浪乡村工作站的建设发展,是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一个缩影。
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工作站的师生们忙着用彩绘扮靓人居环境、用支教点亮乡村教育,推广“以虫治虫”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村里出现的新变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在山西省芮城县,工作站专家研发的“药肥一体化”高效防治裂枣技术解决雨季红枣裂枣病害大难题。在天津市蓟州区,工作站专家研发的植物源生物农药让困扰当地果农多年的桃树流胶、梨黑皮病等细菌性病害“药到病除”。遍布各地的乡村工作站,真正让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化等在助力乡村振兴一线发挥突出作用。
位于雷公山深处的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近年来,南猛村将苗族文化脉络融入乡村肌理,通过挖掘芦笙制作、苗族蜡染、酿酒、制茶等传统工艺,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破题同质化竞争,擦亮‘南猛’品牌?”南猛村面对的难题,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师生们“借用”人工智能美学给出了“南开方案”。
南猛村“笙生不息品南猛韵味·锦绣黔程焕村寨新生”专场直播现场
“文创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所以我们提取出南猛最独特的文化基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出更加符合南猛特色的作品,让现代和传统、文化和文创碰撞出新的火花。”南开大学哲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星辰说。围绕南猛苗族文化、特色产品和生态艺术,同学们不仅制作出帆布包、笔记本、明信片和徽章等文创产品,还完成了AI交互艺术、AI音乐和AI游戏等创意作品。
今年7月,同学们在南猛村举办了“人工智能美学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展”和专场直播活动,展示人工智能美学设计出的特色文创和南猛“特产”。“怎么购买文创产品”“白茶看起来品质真好”“芦笙舞真是又好看又好玩”……持续2小时的直播,共计3000余位观众超过60000次点赞,让大家看到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南开师生这次轻展翅膀,将在南猛掠起一阵直播的旋风。”农业农村部驻南猛村第一书记王越说。
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在河北省河间市,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乡村工作站促成教育部外语教学虚拟教研室河间基地成立,国家级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多次开展英语有效教学法的系统培训,累计培训乡村英语教师500余人次,直接辐射当地师生1000余人次,让“金课”级教育照亮农村青少年成长之路。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共有中小学校5所,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较弱、优秀教师紧缺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在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牵头联系下,用于表彰和激励大致坡镇优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翔宇奖教金”正式设立。7月12日,首届表彰大会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举行,对20名优秀乡村教师进行表彰。
“我们正在努力争取将大致坡镇设为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点位。如果能够成功获批,南开大学每年都将选派优秀毕业生到大致坡镇开展支教服务,这将对提升我们基础教育水平、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大致坡镇栽群村第一书记余冲说。
将课堂搬到乡土深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南开大学团委书记贺文霞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从象牙塔走出去,在泥土地里扎下根,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蓝海把思政实践课堂搬到雄安新区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带领同学们在基层一线寻找书本上的答案,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乡村实践。
今年,南开大学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开展“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课建设“双百行动”。师生实践队带着“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同学同讲、同研同行,在乡村工作站这个社会“大课堂”中寻找答案,用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一百个视频”反哺课堂教学,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南开师生在河南省南阳市邹庄村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故事
课堂的定义有多广,育人的舞台就有多大。
这堂“大思政课”不只在绿水青山间,也在村头巷尾、农家小院,在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之中。从多伦县在沙地上种出一片“绿海”、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移民搬迁记,到贵南高铁上的小型民族特产“展销会”、宁夏贺兰“星光灿烂”的星光八社、河南兰考的“零碳村庄”……沉浸式、接地气的思政实践课堂,让同学们在“温故”中“知新”,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大地的万千气象。
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乡村工作站,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海鹏带领同学们调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时,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给同学们上一堂“实景教学”思政大课。
“我曾经发誓再也不种地,但现在看,选择当农民是选对了职业,选择做农业是选对了方向。”魏德东朴实的话语,充满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饱含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山西长治,千年古县襄垣因地制宜,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孙桂玲教授和学生们来到襄垣县实践时,发现当地村民们还在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可不敢马虎,凌晨一点也得到大棚里记录数据”“效果也不好,病虫害还是很多”村民们抱怨大棚种植的烦心事,成为师生们记在心里的一件大事。
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孙桂玲和团队学生们多次前往襄垣开展实地调研。“只有深入到大棚里去,实地调研农户在种植环节的痛点与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迭代出我们的在线监测系统服务当地。”团队成员、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董亮说。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
不只是出方案、送设备,师生们还在襄垣县乡村工作站开设“小课堂”手把手教会老乡们使用设备,在手机上从多个维度查看和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看到我们的成果能给老乡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特别开心。”团队成员、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类特色班本科生钟骐骏说。
南开师生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乡村工作站实地调研乡村环境治理情况
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这个大课堂上,永远不缺少研究课题。
一年来,南开大学已组建百余个师生课题组,依托工作站开展课题114个,约有21%的课题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政课教师重大专项项目以及省级课题项目。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类别立项12项。校长陈雨露牵头的《探索高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获批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重大课题立项。
回望来路,南开人风雨兼程、步履不停,扎根田畴沃野,助力乡村振兴;眺望前路,南开人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在乡土深处续写“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崭新篇章。
“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是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南开大学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按照师生科研报国‘桥头堡’、人才培养改革‘先头兵’、校地深入合作‘试验田’的定位,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为破解‘三农’领域难题提供更多南开方案,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南开力量。”陈雨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