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科学认识准备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及历史贡献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发布时间:2023-06-02浏览次数:21


 

 编者按:近日出版发行的2023年第2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专栏,特邀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陈雨露教授担任专栏主持人。

 本专栏刊发的论文是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策划推出的首批成果,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以飨读者。本次推送专栏“主持人言”及首篇论文《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及历史贡献》。

主持者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一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为基本内容,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特征、根本遵循以及在推进部署中必须处理好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制度优势、文明形态等多个维度加以正确理解、精准阐释和深刻把握,进而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播。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这是一项内涵丰富、充满挑战的重大课题,也是这个伟大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

南开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是学界公认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素有“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支撑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学校高规格成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以建成国家高端智库为目标,举全校之力打造高水平研究阐释平台和新型智库,致力于引导广大南开学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科学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贡献,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努力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凝练升华、聚焦发力,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而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贡献南开智慧,在服务治国理政和资政建言中提供南开方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中展现南开作为。

为此,研究院精心策划选题,邀请一批在相关学科具有深厚学养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金融现代化、京津冀协同与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治理与国家安全、全球治理与中美经济关系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多维度、立体化的研究阐释,集中推出一批代表“南开学派”的高水平理论创新和资政建言成果,力求以南开学人的精深思考和独到见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与助益。本次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辟专栏刊发的系列文章,就是首批成果之一。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的深入推进和持续拓展,需要更多学者、更多力量的参与和协力。诚望广大南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期望和嘱托,从历史解析、理论建构、国际比较、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深层次、精准化研究阐释,会聚真知灼见、迸发思想先声、提供南开方案。欢迎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和长期关心支持南开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为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的发展壮大献计出力、添砖加瓦,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新赛道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实现大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南开力量!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不仅突破了原有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而且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从少数人口的现代化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向自然过度索取的现代化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既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展现出人类现代化的崭新图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新理论、启发了新范式、开拓了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观、价值观、民主观、政党观、发展观、治理观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原创性的新观点,具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并必然对世界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陈雨露,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及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作为人类现代化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大同,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为全世界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道路新范式。因此,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及其历史贡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近代中国,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起新中国,为现代化探索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与初步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并积累起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针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科学指引;另一方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做好了更为充分的物质准备、提供了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

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追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不仅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总结与理论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剖析了蕴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并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然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通过结合国情、与时俱进,构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实践证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遭受剥削而导致人的“异化”,并直接造成了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循环的断裂,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始终伴随着产业后备军、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等问题。人的“异化”既是静态的社会不公平,又损失了动态的经济效率、制约了生产力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不能再以实现资本增殖作为目标。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也指出:“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此外,马克思还发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又有自己独特文明的国家,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通向新社会形态的特殊道路,并据此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创造性设想。当然,马克思不可能就落后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给出具体答案。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试图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都走向了失败,甚至丢掉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牢牢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显然没有经历成熟的资本主义阶段,未受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是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造性设想,同时也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本质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对现代化概念进行溯源和澄清,有利于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世界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指出,现代化过程就是不断减少传统农业部门,从而建成一个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英美等中心国家发轫,再经由工业化得以实现。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进一步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即在“起飞阶段”完成以后,经济持续增长会使社会逐渐向现代过渡,这就是现代化。帕森斯则提出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现代化,即价值取向来源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内生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执行着社会功能,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现代化必然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

由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率先通过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因此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单向度的现代化理论。其主张英美等发达国家就是现代型国家的模板,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仿照该模板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面转型的历史过程,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接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文化制度,也就必然走上与之相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导致了在相当长时间内,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这种西方式话语体系严重阻碍了各国基于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实践探索,同时也阻碍了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创新与贡献就在于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全世界全人类更全面地认识现代化理论、更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效方案、绘就了崭新图景。例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片面追求效率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确保了人民主体地位在发展成果、财富分配上的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克服了西方资本逻辑泛化和僭越而带来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畸重畸轻的缺陷,推动了五大文明全面、协调、系统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跳出了依靠对外扩张掠夺推动现代化的西方道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归根到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西方的现代化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则是以资本为中心。“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

二、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是我国探索现代化所面临的具体国情与先决条件,反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正确理解五大特征是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关键。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要素,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些论述既深刻揭示了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又提出了科学应对这一挑战机遇的工作方法。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截至2022 年末,我国人口达到141 175 万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约17.6%,远超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全球最大发达国家,美国人口约3.33 亿,不足我国的1/4)。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任何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巨大的人口规模将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物质生产与社会资源提出更高要求、造成更大压力。同时,要看到巨大的人口规模也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增长潜力。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是其他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首先是其规模效应能够促进经济效率整体提升;其次可以有效摊薄与生产能力和研发投入相关的固定成本,给予市场主体更加全面的用户反馈、更加宽松的容错环境和更加充裕的成本压降空间;再者使得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显著缩短,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时空错位”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进而畅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经济循环,避免社会扩大再生产产生迟滞甚至中断。

实际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指出的,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 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 亿,中国14 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毕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将显著加速世界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其影响必定是世界性、历史性的。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计,205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7 亿。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数据,届时中国人口总量为13 亿左右,占世界比重为13.4%,远高于届时人口仅有3.75 亿的美国;从劳动年龄人口来看,2035 年我国仍在9 亿以上,比当前欧洲人口总数多1.5 亿人,接近美国当前总人口的2.7 倍,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的空间巨大。总而言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重塑世界现代化版图,加快推动全球现代化重心从欧美转移至东亚,进而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更具有启示意义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通过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最终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一次坚定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大国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必将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人民立场必将替代资本立场,从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与贫富对立,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全体人民将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共同劳动,协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通过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重要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生产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

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作为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关键一步。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已有7.7 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部分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基础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径必然不能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更不能“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而是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同时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可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重要特征显然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守住了底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农村居民收入=1),比2012 年下降0.3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西部地区居民收入=1)从2012 1.721.10 1.30 分别缩小至2021 年的1.621.07 1.10,区域收入相对差距也显著缩小。与此同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美联储报告显示,2020 年美国最富有的前1%和10%人口分别占全部家庭财富的30.5%和69%,而后50%人口仅占全部家庭财富的1.9%,且这种差距呈加速拉大趋势。世界不平等实验室(World Inequality Lab)发布的《2022 年世界不平等报告》指出,1910 年至2020 年,欧洲和美国财富拥有量前1%和后5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份额差距有所缩小,但后50%的人口始终在2%7%之间波动,贫富差距问题仍然突出。由此可见,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根据经济学家米兰诺维奇的研究,21 世纪初至今,去除中国后计算的基尼系数较之前提高了约10%,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缩小全球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引擎。总而言之,在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前提下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有助于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将显著缩小全球不平等,极大增进世界人民福祉。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1979 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两个文明”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推向新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航的现代化在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占GDP 的比例自2012 年起连续10 年保持在4%以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2022 年研究生毕业数量为86.2 万人、招生数为124.2 万人、在校生总数为365.4 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为967.3 万人、招生数为1014.5 万人、在校生总数为3659.4 万人。高等教育成为推动人口红利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教育强国建设被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文化艺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文艺事业走向繁荣。2022 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 个、总流通72375 万人次,文化馆3503 个;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21805 亿元。总的来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凝聚力、文化感召力和精神推动力。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则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在推动工业革命及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塑造了与资本本性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导致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畸形发展,使得人从属于资本,导致“死的物质对人的完全统治”。结果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的物质欲望膨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进而造成各种社会乱象丛生;此外,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挥之不去,特别是“隐性歧视”无处不在,导致大量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激化。比如,1992 4 月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引发的洛杉矶暴乱,成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最为严重的种族冲突事件;2020 5 月美国白人警察暴力执法,涉嫌跪压致死黑人青年乔治·弗洛依德,再次造成大规模的种族骚乱。因此,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统一的新文明形态,充分展现出现代文明的中国模式。它既为克服西方现代化历程中的文化没落找到良药,也因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得“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理念引领着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绿色低碳特征融入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当前,我国高碳化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工业化城镇化面临新发展阶段的多重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面临新矛盾。在这样的巨大挑战下,中国坚定不移站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0 年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 年降低约48.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与要求已经全面融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战略;2021 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已经提升到25.5%,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1 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并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入推进,广大民众的生活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特别是在与人民生活关联密切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方面,2021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 平均浓度比2015 年下降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劣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建成首批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18%300 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将绿水青山融入高品质生活的发展需求。

从全球视角来看,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荒漠化、极端气候事件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给各国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全人类已经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高消耗、高污染的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全球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对于全球环境治理,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维护多边主义,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展现出了我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一些西方国家则奉行单边主义,由于其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率先实现现代化,因此其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量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但却动辄以“退群”“甩锅”推卸责任,转嫁减排成本,对比之下高下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体现了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的超越,更体现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智慧。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曾长期遭受掠夺压迫、积贫积弱的国家,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推进自身现代化进程,坚决反对不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行为。在和平共赢理念的驱动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本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也带动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避免世界陷入纷争和动乱。这是西方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不曾做到的,也是其发展道路和现代化模式无法在发展中国家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在综合判断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这一判断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中国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因此,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和为贵”,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在全球化高度发展、各国联系日益加深的当今世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更具有普适性。中国历来主张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当前,中国已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对外援助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2021 年对外援助资金达到198.6 亿元。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中国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增进人类共同福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例如,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达12 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 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疫情阻击战,仅2022 年就向非洲27 国提供1.89 亿剂新冠疫苗,新增派遣医疗队员332 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3600 人次;推动全球减贫事业,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05 年至今在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援助项目,累计投入超1.6 亿元,惠及约45 万人次。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式现代化将带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互惠互利。

与中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同,西方国家以战争开启其现代化道路,以殖民掠夺换取自身的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英国自16 世纪开始殖民扩张,经工业革命后建成日不落帝国”,大肆掠夺别国资源和财富,发动各种侵略战争上百场。美国的现代化历程也伴随着暴力和血腥,二战前不断拓展殖民地并掠夺巨额财富,二战后控制全球金融体系,将世界各国视为自己的“提款机”。近年来,美国出于本国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极端贸易保护措施,严重破坏了多边经贸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源;同时,为了达到制霸全球的目的,不惜大肆扩大军费开支、挑起区域争端甚至直接发动战争,其做法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质疑。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的掠夺式发展只能给世界造成持续而深重的灾难,而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光明正途。

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大理论创新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广泛吸收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形成的现代化新理论与新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创造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在世界观、价值观、民主观、政党观、发展观、治理观等方面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一)新世界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全球问题等形势日益严峻,世界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共谋发展。中国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与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西方中心主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西方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的现代化,构建起“中心—外围”的世界体系,即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将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变为殖民地,作为其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形成“宗主国—殖民地”的两分世界,并逐渐演变为后来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体系。西方中心主义导致不平等的世界体系,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发展鸿沟,这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冲突动荡的重要根源。中国式现代化坚决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强调世界各国平等发展、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化。

(二)新价值观: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

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事实表明,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具有明显的虚伪性,其仅是根据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塑造出来的,代表着西方国家的利益诉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不适应性甚至是欺骗性。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明确提出尊崇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其内涵上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明显不同。公平正义体现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大国小国共同发展等理念之中;自由民主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制度之中;和平发展体现在和平崛起、世界共赢等主张之中。追求更具普适性、惠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新民主观: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资本主义民主,相对于以往社会而言,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但必须深刻认识到,西式民主是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之上的民主,是仅服务于少数有产者的民主,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置于民主体制之外的民主。西方民主以选举为核心,而选举的实质是资本代言人之间的“游戏”,选举的间接性和周期性特点也决定了人民无法实现全过程的参与。中国的民主首先是一种人民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以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保障,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中国的民主创造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民主之实,具有有效性;中国的民主以参与和协商为标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全过程参与,完全区别于以选举为标志的西方间歇性民主。

(四)新政党观:塑造使命型政党

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其价值追求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深刻而全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党的初心使命为实现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保证了现代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党始终坚持并不断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党不断为人民谋求美好生活、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价值体现。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政党为了在竞选的“游戏”中胜出,必须想方设法获得更多选票,各政党间不仅相互攻击、相互掣肘,甚至牺牲民众的利益做交易,注重眼前利益与局部利益,很难专注于长期目标,其行为举措多具有短期性和局限性,更不可能为践行使命而持续努力。

(五)新发展观:践行共享发展

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不利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社会不公甚至两极分化。从其国内角度来看,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都被资本家所享有,广大劳动者被剥削剥夺,贫富分化严重。从国际社会角度来看,宗主国、发达国家掌握着军事、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占有了大量财富,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缺乏发展资源,甚至陷入贫困。以他人利益受损为代价的现代化是难以持续的,也不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中国式现代化以共享为基本理念,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力求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些改变人类社会的巨大工程都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现代化成果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六)新治理观:倡导共商共建的全球治理

二战之后的世界曾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战后恢复发展之中,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在阵痛中前行。21 世纪初全球秩序开始被打乱,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孤立主义、逆全球化开始横行,发达国家只强调本国利益,置国际责任和各国共同利益于不顾,致使发展中国家遭受资源限制、贸易和技术壁垒,国家安全也缺乏必要的保障,人类社会亟需重新找到出路。中国出于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以自身的现代化实践为基础,提出实现全球治理的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从回答“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的现实问题出发,努力解决世界性难题,在坚持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承担大国责任、彰显世界关怀,将自身的发展与各国各民族的利益相结合,共同推动建立能够关照各国利益的国际新秩序,避免世界陷入分化甚至对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础,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探索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民族复兴和世界和谐发展的一整套方案,是中国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