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在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落后的农业大国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光辉范例。中国的经验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落后的农业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并且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加快发展生产力,迅速由农业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这是一条能够走得通的现代化之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的改革发展经验证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借助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加快社会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难题。我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第三个特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解决供求矛盾,实现供求结构平衡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我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空白。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也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空白。与此同时,我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上,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上,从过去革命时期重视矛盾对立双方的互相对立、互相斗争,转变到更加重视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性,重视矛盾双方和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一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是结合,即把看似互相对立、毫不相干两方面的统一性找出来,结合在一起。强调用系统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