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报告2024》由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团队编写完成。由绪论、上篇、下篇、结论与展望四部分构成,共13篇研究报告,致力于从“建框架、测指标、评程度、做比较”四个角度,对近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提供指标测算和量化基础,为后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评价、分领域推进、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和政策引导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专注于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进展与实效,数据权威翔实,叙述简明清晰,呈现出四大特色:
1、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精神为总体指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打造新增长极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国家战略。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三地不断加快分工协作,在协同领域拓展、协同结构优化、协同方式推进、协同机制构建、协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提出新要求:“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进一步提出“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基于此,本报告以习近平同志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示精神为总体指导,力求全面刻画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进展,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与动态,深入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领域的痛点难点,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了解协同特征、进行科学决策,把握协同动态,加强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南开指数的设计思路新颖,设计原则清晰,功能显著
本报告中,南开指数的总体设计思路新颖合理,就是“用指数对京津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进行科学量化”,具体而言,以习近平同志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为总目标,致力于从“建框架、测指标、评程度、做比较”四个角度,对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指标测算和量化研究,为后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评价、分领域推进、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和政策引导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南开指数的设计原则清晰明确,主要表现为精准模拟系统运行、可进行比较分析、可长期发布应用、具有可扩展性等方面。
南开指数具有显著的功能,主要包括:监测运行功能、问题预警功能、目标纠偏功能、政策评估功能等四方面功能,将有助于形成经济预测、模拟评估、政策设计,服务政府科学决策与企业市场分析。
3、报告的研究内容基本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个领域
本报告以严谨清晰的逻辑主线、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述,对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指数的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总指数的设计和测算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合分析,并特别针对京津冀创新协同指数、京津冀产业协同指数、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指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指数、京津冀生态协同指数、京津冀消费协同指数、京津冀市场协同指数、京津冀空间协同指数、京津冀政策协同指数进行了系统详细的专题研究。同时,《报告》还特别注重以数字、图形、表格说话,系统地、集中地展现与分析了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效果,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很强的实践针对性。
4、报告的研究方法科学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报告的编写团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科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优势,在习近平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指引下,运用了大数据与文本挖掘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价格法、指标体系与熵值法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并突出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从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协同、交通一体化、生态协同、消费协同、市场协同、空间协同、政策协同九个方面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取1个总体+3个省市+13个城市的形式设计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总指数,客观地测度了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效果,对于从均衡协调、优势互补、开放联通、高效发展等角度,量化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5、报告的研究结论明晰,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
本报告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要求,建立了“经济结构现代化、人民生活现代化、区域治理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为主体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包括总指数和分指数),突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分领域特色。研究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总指数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达到7.73%。指数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这些研究结论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