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薄文广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张 玥 本报评论员
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对于天津这座港口城市而言至关重要。推动“货物通道”升级为“经济走廊”、“通道经济”升级为“港口经济”,把港口“硬核”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发展动能会更加强劲。
张玥:统计数据显示,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且多数都经历了从“港城各自发展”到“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您看来,这三者深度融合有着怎样的体现?
薄文广:港产城深度融合是一种多维度的互动,既要实现以港兴产、以港兴城,也要以产带港、以产促城,还要以城育港、以城聚人,让港产城相互赋能。这样有利于提升港口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利于形成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深度融合需要在港口优势、产业特色、城市资源禀赋之间形成更多联动,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优化资源配置,这样才能让港产城的发展步调协同起来,形成“共鸣”,把港口“硬核”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张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在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上着力。这是一个推动“货物通道”升级为“经济走廊”、“通道经济”升级为“港口经济”的过程。比如,之前天津港开通的“车厘子快线”已经带动了水果供应链贸易、冷链物流、仓储等产业的发展。从港口“出发”,落脚到产业,中间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薄文广:是的。“车厘子快线”折射出高效能航运物流体系对国际国内经贸的促进,也是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有益探索。种种带动,旨在跳出传统港口的功能局限,撬动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如果港口只是一个货物集散地,负责“送快递”“做收发”,形成的业态、产业种类终究有限,且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把目光投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引育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从而更好激活港口的“走廊价值”,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优化产业结构。这就是“两个升级”所要追求的一种质变。
张玥:产业是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头戏。怎样把海洋和港口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壮大海洋经济,发展适港、临港产业,将“近海”的地理优势变成“亲海”的发展动能,也需要我们有更开放的思维。
薄文广:没错。天津在海洋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制造业上发力,这些都属于适港、临港产业。我们着力打造的还包括现代服务业,比如跨境电商、海洋文旅等都有广阔前景。就拿发展邮轮产业来说,可以与城市腹地的文旅资源融合到一起,让游客不只是在这里上下船,还能到五大道、海河这些地方去吃住行游购娱,感受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更多消费。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用好天津港“硬核”优势等路径之间找到交汇点,体现“融合”的内涵。
张玥:港产城融合发展是港口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共赢发展,要求城市的功能、空间布局、产业规划等不断提升与优化,与港口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薄文广:天津港就在“滨城”之内,这与许多港口城市“港城分离”的情况不同,是我们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的有利条件。所以,我们需要把滨海新区的港城特色突出出来。比如,推动港区与城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有机衔接、深度互动,在不同区域分别发展临港的高端制造业、适港的现代服务业,在“各司其职”的过程中,组成发达的产业体系,以此来丰富港口经济的内涵。另外,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滨城”“津城”通勤效率,为人才、企业提供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城市腹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盘活楼宇等存量资源,为产业找到适宜的“栖居之地”。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对周边地域的影响力和优质要素的吸引力,将港城发展能级提升上去,为“以城育港、以城聚人”打下坚实基础。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4/03/content_143094_583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