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广:乘势而动,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健

来源:天津日报2024年5月29日9版发布时间:2024-05-29浏览次数:10

  

对话人: 

      薄文广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低空经济正在崛起。从外卖配送、观光旅游等消费场景,到电力巡检、农业植保等生产场景,这种全新的综合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发展的“新赛道”。

  闫丽:坐观光直升机“兜风”,乘“空中出租车”出行……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低空经济正在催生万亿规模蓝海,走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如何认识低空经济蕴含的巨大潜能?

  薄文广:距离地面3000米以内的空域,存在着广阔发展空间。具体来说,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等众多行业的综合经济形态。在我看来,它具有产业辐射面广、产业带动性大、产业成长性强、创新成分足的突出特征,适用社会生产生活中众多场景,关联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装备制造、农业生产、交通物流等一二三产业。这些突出特征正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根据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到2030年,低空经济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当然,低空经济的潜能在于巨大的市场,也在于其对于产业链、产业体系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带来的不仅是一时的经济增长,也是长远的质效提升。

  闫丽:正如您所说,低空经济开辟出的是一条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的新赛道。让低空经济“越飞越好”,就离不开创新的突破,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应用。

  薄文广:是这样。这里说的创新有两种,一种是“硬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加快新型通用航空装备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低成本、高性能、高安全的低空装备产品体系。这是技术“地基”;另一种是“软创新”,就是机制、模式、业态的创新,包括空域的有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行业标准的互通互认等。这是一种发展环境的保障。如今,有的地方以制度创新促低空经济发展,建立服务平台,健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有的布局产业园区,创新校、政、企三方合作模式,为入驻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为创新保驾护航,让“软创新”跟上“硬创新”的步伐,低空经济就会“飞”得更稳健。

  闫丽:有了技术突破,还要有场景创造。从智能巡检的“大块头”到飞行表演的“小精灵”,从打“飞的”到“空中施肥”,打造更多应用场景,低空经济不仅能“飞”起来,更能“用”起来。

  薄文广: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关键一环。现实中的应用场景为高技术产品提供了试验场,为企业提供了市场,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方向。当前,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正在各类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以场景牵引低空经济发展,需要“看得见的手”去推动,帮助企业挖掘应用场景,推动场景资源向企业开放;也需要“看不见的手”发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防止供需不匹配的情况,让低空经济“着陆”在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区域,从小众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这样才能支撑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闫丽:低空经济是一种组合型的经济形态,它看似“飞”在空中,发展的根基却在地上,需要先进制造业作为基础支撑。“低空经济+物流”“低空经济+旅游”,是一条条辐射广泛、数实融合的产业链条,背后是研发、制造、测试、应用、服务等环节的串联,是产业的深度融合。

  薄文广:低空经济“飞”得越好,越要把地上的“根”筑牢。低空经济上下游产业链长,以低空制造为例,就涉及芯片、复合材料、连接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领域。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是产业发展的“强支撑”。发展低空经济,也是城市产业升级的机遇“窗口”,从传统的“平面”模式向“立体”模式转变。所谓立体,是指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产业链的深度贯通,也是多元场景、多种业态、多个模式的发散式成长。这样的产业链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扎下根来,就会向“四面八方”生长,为当地整体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5/29/content_143094_857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