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科研、人才优势,自去年7月起,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一年来,南开师生到田间地头纾解难题,在乡土深处实地调研,在扎实实践中作育英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南开方案”。在此,特别策划推出“乡村工作站巡礼”系列报道,集中展现优秀站点的成果成效、经验做法,助力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持续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本次推送文章《文旅融合“迎新”彩 乡村振兴“游”良方》。
蓝天白云下,几十座露营帐篷点缀在草地之上,大人们手捧香茶悠闲寒暄,孩子们在嬉戏玩闹。来自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拍摄,用镜头捕捉迎新村的风土人情,精心制作“幸福到小站 逐梦‘稻’万家”主题宣传片。
按照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乡村工作站的建设计划,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与天津市小站镇迎新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去年8月,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校内站长徐虹教授,天津市农科院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校友站长史佳林等一行在迎新村召开乡村振兴研讨会,就旅游发展规划、产业升级需求及搭建服务平台等展开深入探讨。
今年7月,徐虹教授与天津农科院首席专家、原区划所所长李瑾研究员再次前往迎新村进行调研,进一步商讨如何提高乡村工作站共建水平,商量将协同共建举措落在实处的具体做法。双方达成共识,将共同建设小站稻产品创意开发孵化基地,将创意融入津南小站稻产业发展中创造更大价值,造福更多百姓。
“文旅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希望通过共建乡村工作站,发挥南开大学智库作用和校友资源,在调研和实践中帮助迎新村解决实际需求,让迎新村有一个新的开始,焕发新的生机。”徐虹教授在会上说到。
“串门走亲”做调研
祖祖辈辈以种植小站稻为生的迎新村,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资产从2000万元增长到3.4亿元……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是如何找准发展方向,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一步步富起来的?下一步又该如何升级产业?徐虹带领团队深入村屯农家开展农户可持续生计调研,找寻推动乡村振兴的答案。
去年11月,团队走访了迎新村200户村民,围绕村镇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采访,成员们根据宝贵的一手数据撰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加深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还为迎新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金点子”。充分利用土地潜力,进一步完善村庄的发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村民向可持续生活方式转型,提升村镇的经济活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户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多样化和可持续性;支持村镇金融合作,增强经济基础;增加村镇活动和信息共享,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网络,进一步促进村镇发展和资源共享;推动文化教育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全面推动迎新村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参加调研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的不只是问卷和数据,更是在乡村最深处读懂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2022级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黄成昆说,“迎新村的建设正在迈向新的台阶,但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更需要我们青年人用所学知识本领贡献青春力量。”
调研报告反馈给迎新村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激动地表示:“这些建议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需求,我们对迎新村的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
田间地头忙实践
今年7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又组建起一支暑期师生四同实践团队,围绕迎新村村企合一发展实践,调研提炼乡村振兴的“迎新模式”。近年来,迎新村充分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秉持“村社合一、村建社营、社盈民富”的理念,致力于实现农民增收、农地增值、农业增效的“三增”目标,成立了迎新农业合作社。
“小站稻的文化和产品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建设小站迎新民俗嘉年华,走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让大家有了不一样的新生活。”郑玉清说。通过对迎新村的深入调研,实践团队完成了乡村振兴指数调查问卷,并计划在迎新村建立常态化观测点,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实践队队员李慧感慨道:“乡村工作站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我们一定牢记嘱托,练就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与此同时,徐虹还指导学院本科生实践团队,联合新华网共同拍摄了迎新村的宣传视频,以“幸福到小站,逐梦‘稻’万家”为主题,深入解读迎新村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推广迎新模式的成功经验。镜头中,团队成员与不同背景的游客、当地村民以及村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访谈,参观体验小站稻米糕的制作……从播种到收获,小站稻米经历着研、产、收、销、深加工的“行动轨迹”,让迎新村的“稻”路越走越宽,“丰”景无限。
未来,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将继续深化与迎新村的合作,将乡村工作站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不断探索创新,为更多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24/07/23/0300626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