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研究沙龙第十期活动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3

2025年6月24—25日,由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天津市社会学会与南开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共同协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研究沙龙第十期活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青年学者论坛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文科创新楼成功举行。来自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代表参加活动,共同探讨交流关于扎根中国实践、构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与路径。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王庆明教授主持活动并致欢迎辞。致辞中,他以“社会学研究如何回应时代主题”为中心,指出要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为经验基础,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他强调,为了提高经验研究的质量,需要提升问题意识的理论性,注重事理逻辑的整全性和理论连接经验的清晰度。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三个方法论上的问题,即如何提炼事理逻辑,如何推进学理解释,如何贯通理论与经验。希望通过上述问题开启本次的交流与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以构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出发点,围绕更加具体的社会学质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狄金华教授针对学术代际困境,提出“田野破壁”、“历史补缺”、“理论精进”三条路径,他呼吁学者保持经验的敏感度,深耕田野,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选题,探索中国特色的理论解释框架。他指出,青年学者们更应该胸怀天下,既要体察当代社会、关心现实民情,又要以史为鉴,在厚重的历史画卷和丰富的田野调查中践行当代社会学者的初心和使命。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家建教授剖析了当代质性研究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他主张既要脚踏实地,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向,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小事件”背后的宏观政治社会秩序。他指出要强化系统认知,推动方法论迭代,以使社会学的研究契合社会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从社会学的专业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黄晓星教授认为学者要重构研究视角,通过“情境化-理论化-空间化-社会化”四维框架的搭建来破解知识碎片化的困局。同时,研究方法要服务于研究问题本身,在社会具体情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当下,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学会运用新的软件技术、交流方式、调查工具,以开放的学术姿态拥抱新时代的研究议题。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志研究员提出要立足国情、把握真实社会的研究初心,他主张要坚守“学术态度为基、科学方法为径、中肯结论为用”的准则,守正创新,自觉面向时代之问确立研究选题,明确自身研究的现实意义,构建适应中国现实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世界的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南京大学博士生贾焦钰、厦门大学博士生房欣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讲师张震、南开大学博士生王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郑博文等五位青年学者分享了近期的研究成果,与会专家从选题研究价值、问题意识、理论创新等角度,对研究成果进行评议,围绕如何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原创概念、构建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宝贵建议。

通过举办本期活动,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学青年学者立足本土实践、融通中外学术、贡献原创理论的卓越追求,为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深耕中国大地,深描社会肌理,深研理论脉络是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学研究将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