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论坛2025·分论坛风采 | 碳足迹与智能气候中和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0

10月19日下午,天津论坛2025“碳足迹与智能气候中和城市建设”平行分论坛成功举办。该分论坛由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智库联合承办。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军锋主持,政府代表、高校专家、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碳足迹管控与城市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

图片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环资“双碳”处处长李芃、南开大学环境与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冯银厂发表致辞。李芃介绍了天津“双碳”实践,提到天津构建“1+N”政策体系,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将“双碳”纳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能源领域新能源电力装机达1341万千瓦,工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30%,交通领域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6%,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节能目标。冯银厂指出,气候变化风险日益严峻,“双碳”目标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大国担当的体现;碳足迹是绿色发展核心考核指标,智慧城市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重塑城市系统,论坛为跨领域交流搭建了高水平平台。

图片

图片


第一阶段主旨报告,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明、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亮、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原主任郭力、亚洲开发银行首席城市发展专家斯蒂芬・劳、工信部中国信通院研究员卢春阳、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苏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协调员王京京分别发表演讲。

徐明聚焦产品碳足迹数据体系,提出方法(生命周期评价)与数据是核心;针对全球LCA数据库透明性差、数据不互通问题,介绍清华大学联合60余家机构开发的“天工数据库”及TIDAS系统,还联合联合国环境署推动全球统一LCA数据体系建设。

图片


孙亮详解我国“双碳”标准体系,构建“基础量化、减排、清除、市场机制”框架,已发布近100项相关标准,覆盖24个重点行业,实现“六个统一”,推进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助力“算得准、减得掉、吸得进、可交易”目标。

图片


郭力分享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实践,提到我国254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贡献38%GDP,联合国工发组织《工业园区国际指南》落地中国,在天津经开区等试点形成173项本地化指标,已在10家园区推广,提升园区管理意识与国际化水平。

图片


斯蒂芬・劳介绍亚行对华合作项目,包括山西长治低碳转型、江西萍乡河道修复等,强调融合“气候减缓与适应”,通过循环经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多重效益,同时推动健康友好型城市建设。

图片


卢春阳提出“产品碳足迹+数字碳手印”协同理念,介绍我国工业产品碳足迹标准推进情况及信通院电子电器产品数据库;通过鞍钢智慧矿山、重庆高速ETC等案例,说明数字技术未来十年可助力高耗能行业减排3%-20%。

图片


苏斌分析东盟电力转型,指出东盟能源增长占全球近1/4,当前化石能源占比超70%;通过三种情景模拟,提出加大可再生能源采用、利用跨区电网的路径,预计2050年东盟电力行业可实现净零排放,带来超10%经济收益。

图片


王京京分享UNDP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包括再生金属项目、天津“无废城市”试点及塑料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通过政策支持、示范活动推动循环经济与绿色转型。

图片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由欧洲环保协会能源与气候专家胡瓦·斯莱特、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供应链部部长毛涛、宜可城东亚秘书处顾问姜栽洪、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区商务发展部主任姚娟娟、中国汽车研究技术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孙锌、SCS全球服务公司中国区业务发展与战略总监罗伯特・厄尔利分别发表演讲。

胡瓦·斯莱特呼吁碳足迹量化方法统一,强调《巴黎协定》下政策透明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建议中国与欧盟在标准制定、供应链管理上加强协同,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图片


毛涛指出绿色供应链可协同“减污降碳”,覆盖更多中小企业;提到我国已推出727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建议完善政策、加强帮扶、强化信息公开,推动废钢等领域建立碳足迹数据库。

图片


姜栽洪分享韩国应对酷暑的城市交通对策,包括优化公交路线、推广自行车道、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等,通过定制化交通服务与智慧系统,减少碳排放并提升居民出行舒适度。

图片


姚娟娟强调生命周期思维的重要性,提到欧盟、美国等地对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政策要求,介绍IVL助力中国企业通过EPD认证的实践,发起覆盖五大出口行业的“生命周期思维国际行动倡议”。

图片


孙锌介绍中国汽车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全生命周期因子库与CPP公示平台,推动中欧汽车碳足迹互认,已有奇瑞、长安、蔚来三款车型通过等效核查,助力汽车企业出海。

图片


罗伯特・厄尔利推广自愿型绿色认证,包括碳中和、零废弃、水资源管理认证,建议关注甲烷、黑碳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推动其纳入减排架构。

图片


成果发布环节,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王军锋教授团队隆重发布了智库研究成果“中国月度电网碳排放因子计量模型及数据库”,该成果为电力系统低碳管理与碳足迹精准核算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国家及省级年度平均电网碳排放因子,难以反映新能源装机攀升、电力跨省流动频繁背景下,电网运行的季节性特征与实时减排动态,其掩盖的区域差异和时序波动,已成为精细化碳排放管理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王军锋教授团队依托多年电力系统碳排放研究积累,以省级电力生产与消费数据为基础,综合考量跨区输电、季节性用电结构、能源结构变化及碳排放强度动态演变,运用多源数据融合与时序校正方法,构建省级月度电网碳排放因子计量模型,并建立系统化数据库。研究在数据处理、模型结构、不确定性评估上实现创新,形成可追溯、可更新的碳排放因子估算体系。经多地区验证,采用该成果的月度因子替代年度值核算,可显著降低碳排放量系统性高估,提升城市、产业及企业碳管理的精准度与科学性。

该成果未来将应用于产品碳足迹量化、城市碳预算制定、区域电力碳排放管理及碳市场交易支撑等领域,既能助力企业开展产能优化调度与碳资产精细化管理,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也为天津构建“零碳城市”示范、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注入新动能。

图片


本次论坛通过多领域、多视角的交流,梳理了碳足迹管理与智能气候中和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后续研讨成果将进一步转化,为天津乃至全国“双碳”目标推进注入新动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