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论坛2025·分论坛风采 | 智能城市的社会公平:数智时代·构建包容共享的城市未来

来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0

10月20日,天津论坛2025“智能城市的社会公平:数智时代·构建包容共享的城市未来”平行分论坛成功举办。该分论坛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承办,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关注社会公平、包容发展与数智时代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多位领域领军人物莅临现场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在分论坛的开幕式上,张文宏教授以一场精彩致辞,擘画了南开社会学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他首先对莅临现场的各界同仁表示了热烈欢迎,并隆重介绍了与会的国内外顶尖学者。他回顾了南开大学在改革开放后首批重建社会学学科的辉煌历程,并阐述了今日南开社会学在多个前沿领域形成的鲜明特色与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他向长期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诚挚谢意,并正式为这场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拉开序幕。

图片

图片


第一阶段的主旨报告主题为城市社会治理与包容性发展,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张翼教授,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边燕杰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马凤芝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周镇忠教授依次进行分享。

张翼教授强调社会学研究必须进行战略性转向,以回应社会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历史性变迁,并力主中国应坚定不移地走大城市化发展道路。他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结构、社会阶层与城市功能也在发生深刻演变,而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变革与灵活就业浪潮则构成了这一进程中的新变量,向传统城市治理模式发出了严峻挑战。对此,他提出基层治理需要一场深刻的适应性变革,即通过优化公共服务配置、借鉴低成本自治智慧,从而实现治理效率的提升,以更好应对从定居化到迁居化的社会转变。

图片


邴正教授指出智能城市融合物联网与互联网,以人类智慧为发展动能,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主导趋势,但面临信息侵控隐私、系统整合难、数据更新失衡、人群信息能力差异、劳动者适应难及老龄群体智能障碍等挑战。另外,智能城市文化呈现高效率快节奏、平台化操作化等特征,需通过城市包容乡土文化、青年包容老龄文化、现代包容传统文化,以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助力智能城市健康发展。

图片


边燕杰教授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型指数研究展开,该研究受费孝通等学者的思想启发,结合社会网络等理论,将“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等核心概念操作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线下抽样、线上调查”的方法,旨在覆盖全国多省份、高效收集60万份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研究成果力图为国家民族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助力民族地区协同发展。

图片


马凤芝教授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背景与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业差距大及新技术带来的资源分配等挑战,需以包容性社会治理应对。中央社会工作部组建意义重大,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奠定基础。她强调,中国社会工作需立足本土,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结合党的社会工作传统,适配中国式现代化需求,实现社会治理高质量转型,助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民生福祉增进。

图片


周镇忠教授以美国低薪移民工人为切入点,指出其虽为农业、护理等行业重要力量,却面临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福利缺失、受剥削及公共服务获取难等问题。他提出以社区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并强调认可移民工人能力与韧性的重要性,旨在通过集体行动为他们及社区创造更繁荣的未来。

图片


第二阶段的主旨报告主题为数智技术视角下的城市发展共享,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吴帆教授主持。中国人口学会杨文庄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黄建忠教授,纽约大学讲席教授、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与社会公平研究中心主任安若鹏教授依次进行发言。

图片


杨文庄会长指出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分化等问题,生育率低迷,大城市生育养育负担重、婚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低。而数智技术在为人口态势研判、政策制定、养老及劳动者能力提升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可能加剧就业困难、模糊工作生活边界、扩大数字鸿沟,进而影响生育。他建议通过提高育儿补贴力度、完善保险制度、推进托育服务、缩短学制等措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以应对人口挑战。

图片


邱泽奇教授指出,目前数智城市虽有诸多实践样本,但技术公司主导的方案易忽视居民需求,加剧社会分化。他提到数字鸿沟已演进为数智鸿沟,还从经济、空间、文化等维度分析了数智平权缺失的影响。他建议通过将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提供差异化数字能力支持、完善算法治理机制、重构数字时代劳动意义等政策手段,推动数智平权,实现城市包容发展。

图片


黄建忠教授指出数字落差体现在连接、技能、应用三方面,对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影响显著。他认为数字创新虽在教育、医疗、经济等领域带来机遇,却也引发劳动保障不足等问题,强调需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政策支持降低设备成本、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等赋能弱势群体。同时,他结合中国移动支付、电商等成功案例与OFO退费难、在线教育萎缩等失败案例,总结出唯有推动包容性数字创新,才能缩小数字落差、造福更多人民。

图片


安若鹏教授指出AI已深度渗透社会各领域,大量组织使用AI且相关投资成本高昂,也将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未来众多工作或被AI取代,还可能加剧贫富差距、改变企业用人需求。同时,他探讨了AI时代高等教育需反思的问题,介绍了AI智能体的特征及在辨别信息真伪、健康饮食估算、政策舆情分析、质性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图片


最后,吴帆教授正式发布了由社会学院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智能城市包容性发展评估指数框架1.0”。她在发布中指出,真正的数字包容性应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治理公平、数字可及性、社会包容、数据与算法责任四个维度协同推进。她进一步指出当前数字设施建设虽一日千里,但隐私保护与算法纠偏仍是突出的短板;同时,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就业公平与普惠场景构建,也亟待获得更多关注与投入。展望未来,吴帆教授表示,团队将持续优化框架、精进指标,致力于将该指数打造为助力政府智慧城市决策、引导企业服务改进的可靠工具与参考。发言尾声,她向与会专家学者诚挚征集宝贵建议,并衷心感谢了全体嘉宾的精彩分享。本次分论坛在浓厚而愉悦的学术氛围中,于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片


站在十年新起点,天津论坛2025的举办,是深化全球数字治理对话、引领智能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关键之举。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重镇,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此次承办的分论坛,成功将前沿技术议题置于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审视之下,以深厚的学理根基与敏锐的人文关怀,为迅猛发展的数智时代锚定了公平与共享的基石。这不仅是论坛的成功,更是南开社会学以其一以贯之的学术传统与创新活力,主动回应时代巨问、参与塑造以人为本城市未来的有力彰显,展现了其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引领力与实践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