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论坛2025·分论坛风采 | 碳中和技术创新

来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0

10月19日,天津论坛2025“碳中和技术创新”平行分论坛成功举办。该分论坛由南开大学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共同承办。本场论坛汇聚了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产业专家,共商科技前沿,共谋绿色发展。

图片


论坛伊始,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致欢迎辞。他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南开大学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方面的使命与担当。陈军指出,本分论坛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深化国际合作,为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与产业转化平台贡献“南开力量”。

图片


分论坛由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罗景山主持。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图片


香港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王连洲作题为“杂化钙钛矿材料:应对稳定性和毒性挑战”的报告,探讨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路径,提出材料与封装是解决稳定性问题的关键,并可通过机器学习辅助材料设计和原位表征技术加速材料优化进程。

图片


韩国国立蔚山科学技术院教授、前副校长、韩国工程院院士李在成(Jae Sung Lee)教授带来“迈向工业规模的太阳能制氢实际应用”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光电催化技术的先进性及钙钛矿材料在未来工业规模的太阳能制氢中的应用优势,并系统介绍了团队在钙钛矿光电极和大面积光电催化制氢器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图片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化工学院纳米技术首席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乔世璋,围绕“面向能量存储与转换的材料创新”展开论述,报告了电催化海水制氢的最新进展与核心挑战,并深入剖析了水系电池的高安全性、低成本与高能量密度等独特优势,重点揭示锌-碘电池的工作机理,并明确指出该体系未来具备规模化工业应用的巨大潜力。

图片


德国西门子能源科学家君特·施密德(Günter Schmid),聚焦“规模化与产能提升:氢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报告了公司在电解水制氢技术商业化方面的实践,并分享了基于大数据的电解槽寿命预测模型等创新解决方案。

图片


日本桐荫横滨大学教授、2017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得主宫坂力(Tsutomu Miyasaka),分享了“高开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分子组织”的研究成果,深入阐释了如何通过在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之间构建精巧的功能性分子层,利用分子设计实现对异质结界面物理化学性质的精准调控,从而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与稳定性。

图片


圆桌讨论环节中,各位学者聚焦“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展开对话,围绕钙钛矿走向商业化主要需要解决的稳定性问题、光催化与电催化制氢的技术路线选择、碳中和前沿技术创新与落地应用以及青年学者的成长等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依靠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家的创新研究与紧密合作。针对青年学者们的成长,嘉宾们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鼓励他们既要勇于投身前沿基础研究,厚积薄发,脚踏实地;也要胸怀世界,在多元体验中开阔视野,在探索与经历中实现个人成长与能力提升,成长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片


罗景山在闭幕辞中表示,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科技、产业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南开大学将继续为此搭建高端对话平台,汇聚全球智慧。